直接觀看文章

本網誌進行批次轉址作業中

2010 年 09 月 28 日
各位讀者好,由於MSN Space即將進行轉址動作
因此趁這個時間點,筆者將「野地旅」系列文章進行轉址動作
新網址位置:http://theericel.blogspot.com/
期望能提供各位讀者更方便、更友善的互動空間
敬請各位舊雨新知繼續支持
新網址僅保存野地旅系列,其餘文章皆保留於此
但會塵封不動!若對任何一篇文章有需求,請至新網址留言告知唷!
其他聯絡方式
E-mail:theericel@gmail.com
Facebook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#!/theericel

巴字第1180號:海山神社[野地旅0297]

2010 年 09 月 27 日
前言:
 
  台北縣的海山神社,是日本時期地方上規模不小的神社,但今日已經逐漸淡出社會舞台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正文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地點:台北縣中和市員山路455巷底,員山公園北側坡腳
日期:民國九十九年九月十一日
性質:旅行
 
  *海山神社基座,大樹的根已經深入縫中,一派被叢林吞沒的感覺。
 
  偶然的機遇,在某人的網誌是看到破落的海山神社遺跡,上圖中的那棵雀榕盤根錯節的攀附在神社基座上,讓我把海山神社想像做了世界知名景點「吳哥窟」,有一種原始野性的感覺,使我非常想要來海山神社一探究竟。海山神社自然是不能與吳哥窟相比了,這棵雀榕也不過是中和市小山丘上的一棵樹,不像吳哥窟是真的在叢林之中,不過仍舊帶著一些神祕,趁著周末,和爺爺、肉肉、峻鳴、惠勛、偉珊、定煌一同踏上蠻荒之旅。
 
  我們在捷運府中站集合後,沿著板橋民族路往東走,抵達中和市之後續行中山路三段,遇台新街後右轉走到底,便可見到通往員山公園的路(員山路455巷)。這段路程我們大約花了有一個小時吧,沿途看到一些比較老的建築,也拍拍照,當然也聊了許多大家出遊的有趣經歷,因此雖然天氣很熱,但我並不覺得太累。其實這段路可以不必用走的,板橋捷運站可搭公車307路,至積穗站後再走個三五分鐘即可。根據資料,海山神社位於今日中和市員山公園的山腳下,一旁有日據時期所留下的積穗配水池;神社前方有大片新落成建案,因此無法從平地看到海山神社的模樣,必須繞路。我們一開始就登上了員山公園,在公園中繞了一大圈,除了個三等三角點以外什麼也沒看到,後來我獨自一人跑到山腰邊的步道,這才發現積穗配水池的蹤跡,其實是在入口不遠處的停車場內。
 
  *海山神社附近地圖。(截自Google地球)
 
  *捷運府中站旁造型前衛的人行天橋。
 
  *府中站附近是板橋舊火車站所在,磚牆上還留有當時火車站的字樣。
 
  *民族路沿線的老屋,左圖為磚造街屋,右圖為徐順發商號。
 
  *員山公園入口處(左);積穗活動中心(右),積穗配水池就在後面的停車場。
 
  *積穗配水池。
 
(待補)

巴字第1179號:聖人瀑布[野地旅0296]

2010 年 09 月 26 日
前言:
 
  台北近郊容易親近的瀑布中,或許以聖人瀑布最有氣勢吧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正文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地點: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陽明山國家公園管制區,至善路三段過聖人橋
日期:民國九十九年九月五日
性質:旅行
 
  *聖人瀑布一景,四周造型優美,下有瀑潭(被草擋住),是早年台北市民重要的休閒場所。
 
  離開了七星山區(野地旅0925七星池、小油坑與夢幻湖),吃過午餐,搭著光哥的車往外雙溪的方向下山,由於開車很方便,便提議前往聖人瀑布一探究竟。聖人瀑布在至善路接近路底處,車子可以開到一旁小巷中停靠,然後走過鐵柵門,通往外雙溪畔。看此處的設施,想必原本是有一條橋可跨越外雙溪的橋樑,但現在已經封閉拆除,若要近看聖人瀑布,首先要對於警告標語不予理會,接著跨越河畔的護欄,走過溪床抵達對岸。據說有些人會再翻過最後一道護欄,但民國八十二年時,此處發生了落石事件導致二死二重傷以及二十六輕傷,從此聖人瀑布封閉至今,因此我們還是沒有選擇跨越最後一道護欄。
 
  *聖人瀑布附近影像,左側大路為至善路,Y字形溪谷左為外雙溪主流,右為聖人瀑布支流,圖上方為正北。(截自Google地球)
 
  聖人瀑布位於外雙溪的支流,形成原因應該是主支流水量不同、侵蝕程度不同,使得高差日益顯著而成的支流懸谷型瀑布,並因為瀑布本身的侵蝕後退作用,而退至支流溪谷中現在的位置;聖人瀑布平時水量還算豐沛,外型上則屬於狹長型的瀑布。在瀑布本身的地形上,則受到此處大寮層砂頁岩互層影響大,此處的互層層理幾呈水平,可從瀑布兩旁的岩石露頭以及一旁外雙溪河道上,那一塊塊像豆腐一般的岩層看出。由於岩層水平且帽岩之造瀑層不明顯,為瀑身向外傾斜的傾斜型瀑布,而非垂直或內凹,此類瀑布在演化過程中,會逐漸後退、低矮,最後失去瀑布的容貌。目前,聖人瀑布高約10公尺,有瀑潭而無瀑頂小湖。
 
  除了瀑布外,一旁外雙溪的河床也很有特色,大寮層的砂頁岩互層在此,較軟的頁岩以及砂岩層弱面(節理面)被水侵蝕,而砂岩保留下水平的層理,從外觀上來看,就像是一層層的豆干,難怪也是以前台北市民最喜愛的烤肉場所之一,三五人群盤踞一塊「豆干」便可以開始烤肉了,還可以就近接觸到溪水。
 
  *外雙溪河床與聖人瀑布,此處原有一座橋。
 
  *越過外雙溪後,先經過一片雜草叢生的地方,可以想像這裡是以前台北市民常來的遊憩區。
 
  *雜草中的聖人瀑布;聖人瀑布近照。
 
  *有兩人發現我們靠近聖人瀑布,也跟了過來,但不要再越過這個木柵欄囉!
 
  *外雙溪河床,看起來就像是豆干一樣。
 
  *外雙溪床一景。
 
  聖人瀑布附近雖美,但管理部門封閉也是有其道理,除了落石危險之外,聖人瀑布下方瀑潭的暗流也要過人命,而去到聖人瀑布的遊客有時又會因為夏季的午後雷陣雨,而受困於河的對岸,其實也有一定的危險性。完全封閉在管理上或許是一個最不需要政府負責的方式,也是最節省經費的方式,不過以聖人瀑布這樣一個知名景點,越是封閉,越有人想要跨越外雙溪、跨越護欄,不知道是不是能用一種限制引導的方法,讓遊客能夠滿足其好奇心理,又能夠兼顧安全?讓大家能夠大大方方的,瞻仰聖人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備註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一、參考資料
1.沈淑敏(1988),《臺灣北部地區主要瀑布群的地形學研究》,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
 
 
 

巴字第1178號:七星池、小油坑與夢幻湖[野地旅0295]

2010 年 09 月 23 日
前言:
 
  七星池,這個似乎有聽過卻又陌生的名字,是陽明山的祕境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正文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地點:台北市北投區湖山里,陽明山國家公園小油坑遊憩區、夢幻湖。
日期:民國九十九年九月五日
性質:旅行
 
  *雨後的七星池,平靜無波,如夢似幻,就是人間仙境。
 
  今年初,地理系環境生態學考察去鴛鴦湖,我連續第二年沒有跟到考察,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同學們去體驗了超棒的高山湖泊景色(還有一點點驚魂記),自己卻只能宅在台北的家中,心有不甘,於是開始找尋北宜地區可以自行探索的高山湖泊,隨後以山訓之名,前往了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向天池(野地旅0255向天池山訓),但是向天池我很久以前已經去過了,雖是有很不錯的感覺,但還是有種不夠過癮的感覺。繼續尋找的過程中,松羅湖、翠峰湖、崙埤池、中嶺池需要比較多的時間,磺嘴池之前在跟師大登山社去爬磺嘴山(野地旅0098磺嘴山翠翠谷)時也遠眺過了,此時正好在爺爺的Facebook上(我和爺爺是在這天之後的兩個月才認識)提到了七星池,我就上網查了一下,真是個美不勝收的地方啊,不過和向天池、磺嘴池相同,平時這池子可是乾涸見底的,雖說爬向天池時梅雨陣陣,但要我在短時間內淋雨爬山兩次,倒也覺得懶惰,就這樣擱了好幾個月。
 
  從錐麓古道(野地旅0292錐麓古道)回來之後,認識了好多好朋友(包括爺爺是這時認識的),加上後來去探了我也是朝思暮想很久的海岸祕境烏岩角(野地旅0293烏岩角)之後,我也想起了這個曾在我腦海中環繞許久的七星池。趁著九月初發生了難得一見的三颱環伺,北部降下了不少的雨量,於是臨時和爺爺、偉珊約定在九月五號一早衝上七星池。沒想到當天凌晨下起了大雨,原本爺爺都已經傳簡訊給我,說要取消行程了,不過隔天早上我看看天氣似乎還好,打電話問偉珊確定要去之後,就兩人成行了。如果按照原訂計畫,我們要搭公車到陽明山總站,然後轉遊園公車到小油坑遊憩區,接著從小油坑攀登七星山(野地旅0032七星山夢幻湖)的步道轉入七星池,接著順登七星山、七星東峰,再由夢幻湖的方向下山,並在冷水坑搭車下山。不過今天七星山頂被很厚的雲層籠罩,於是我們稍稍更改了行程,決定不登七星山,從七星山北側沿著陽金公路、中湖戰備道路繞到夢幻湖去。
 
  *本次行程略圖,綠色線段為路徑。地圖網格長寬各為1公里。
 
  我們下了擠死人的遊園公車,小油坑一帶正大雨磅礡,我們換上了雨衣,花了一點時間找路,還有自拍,終於踏上前往七星池的旅程。前往七星池的入口在小油坑攀登七星山步道,從起點起算的第二個方形水溝蓋再上去約10~20階,入口處已經被人闢開,清晰可見,但這樣「寬廣」的山路僅僅維持大約20公尺吧,大概是開路的人累了,或者是已經達到辨識入口的作用,就沒有繼續闢開,兩側芒草、箭竹比人還高,最佳的前進方式是彎腰到草叢之中,一來路徑看的比較清晰,二來也比較容易鑽過草叢,用雨衣擋開割人的葉片,還算不難走,只是走久了悶在雨衣裡頭,不免滿頭大汗(明明還在下雨)。
 
  *剛開始的路徑,還算清楚,後來草密到連相機都不想拿出來了。
 
  走了大約20分鐘吧,終於在一段不長的下坡之後,路徑豁然開朗,哇的一聲,七星池出現在面前,今天的七星池水不多不少剛剛好,雲霧剛好散開讓我得窺全貌,但也沒飄的太遠,依然保有一點朦朧感。先照了一張七星池的模樣(上面第一張照片)之後,才發現我們兩個有多狼狽,還好,此時雨停了,真是天助我也。一開始映入眼簾的,是七星池的下池,七星池共分有上、中、下三池,通常水量最多的會是最低的下池,中池的水只要稍多,就會漫過中間較高的地方而流到下池,不過今日的中池只略略有水,倒是可以從地上的草倒的方向,推知中池的水可以流往下池。上池與中池之間則有個約一到兩層樓高的岩壁阻隔,不知為何上池無水,明明未見開口,水應該不會那麼容易流光,可能是地下有裂縫,下滲太快吧。
 
  七星池所在的地方,是一條斷層經過的地方,這條斷層在七星山西側形成了一連串的凹陷谷地,大致可分成六個窪地,其中七星池的中、下池屬於第六窪地,上池則屬於第五窪地,整個谷地長約150公尺,寬度則約有70公尺,曾經是硫磺噴氣孔所在。由於這個谷地的東、西、南三側,均被高聳的崖壁阻絕,陽光無法射入,因而有成片的大金髮蘚生長,尤其覆蓋在下池稜角明顯的安山岩塊上的大金髮蘚最多,因而七星池這一帶的谷地,又有一個美妙的名稱,曰「仙氈谷」,就是仙人的地毯!此外,中池有大片禾本科草叢受水流影響而形成的草浪景觀,也是一絕。上池比較普通,面積也小很多,不過要越過阻隔中、上池的岩牆時,從高處鳥瞰中、下池的景色也相當的優美。
 
  剩下,讓各位從照片中去體會吧。
 
  *下池的安山岩塊與大金髮蘚所鋪蓋的綠色毛毯倒映在水面。
 
  *安山岩塊。
 
  *乾的時候長的大金髮蘚現在在水中。
 
  *大金髮蘚與蟋蟀近照。
 
  *安山岩塊與大金髮蘚。
 
  *中池的草浪,遠方靠近岩壁
 
  *正要翻越岩壁,看到上池上方的陡崖。
 
  *上池,較平凡無奇。
 
  *從陡崖上看中池,遠方則是下池。
 
  *下池大金髮蘚與池面的色彩斑斕。
 
  *這就是仙氈谷啊。
 
  探完上池回到下池,居然有人來了,真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,首先是超強的光哥,是從七星池下池北側的斷崖(約有36公尺)自由攀岩上來的,在這種下雨天攀岩真的超強;另外還有兩個人,姑且戲稱小藍人與小黑人(偉珊取的),在偉珊的慫恿之下,小藍人就脫了下水,偉珊也按照慣例一定要下水去,真是青春啊!
 
  *光哥從這裡爬上來,嚇死人,高差約36公尺,據說表面是草與土而不是岩石,更增添難度!
 
  *偉珊走入水中,同心圓的水波!
 
  *池中自拍、池中潑水,好青春唷。
 
  *小藍人游過來了!
 
  時過正午,我們也待了好一陣子,由於台灣南方還有個低氣壓(後來就形成颱風了),擔心天氣不穩定,決定離開這個世外桃源。由於偉珊的死纏爛打與裝熟功夫爐火純青,於是我們就「尾隨」光哥,要搭他的車子順路下山,雖然全身上下溼答答的,搭車很不好意思,但一想到要跟假日陽明山那擠死人不償命的遊客一起搭小巴士,我覺得能搭便車真的是太棒了;途中可以眺望竹子湖盆地(野地旅0179竹子湖與大屯山)北端的頂湖,接著經過小油坑,先去整理一下衣著,並且在小油坑照了幾張相。小油坑是七星山東側斷層線所經之處,與七星池之間相隔一條山稜線,陽明山區大致有十一個噴氣孔,其中以小油坑最負盛名,其他的如大油坑(野地旅0181魚路古道、大油坑與挑硫古道環形)、冷水坑(野地旅0077冷水坑擎天崗)、馬槽(野地旅0180馬槽橋)、八煙等。小油坑的噴氣孔算是比較「衝動」的,每當下雨,總是會冒大煙,代表底下的地熱活動仍有一定程度的旺盛,在台灣,這種噴氣形式似乎只有在大油坑有看過類似的,一旁有幾窟沸水,大概有攝氏98到99度。
 
  *遠方低平處為頂湖。
 
  *小油坑一景,噴氣孔四周被腐蝕的很鬆軟而呈現嚴重裸露崩塌的狀態。
 
  *噴泥孔,很燙的。
 
  離開小油坑,光哥的車正好停在夢幻湖停車場,與我們原訂路程順路,於是我們先沿著七星山北側陽金公路人車分道,途中經過了一個小瀑布,名曰七星瀑布(雖然有人說七星瀑布是七星池水滿後,溢出光哥所攀登的斷崖,若屬實,高達36公尺的瀑布相當壯觀,但整個七星池谷地水要滿出來,不曉得得下多大的雨),走到中湖戰備道路後往南,再接上通往夢幻湖(野地旅0032七星山夢幻湖)的叉路。夢幻湖本身為一停止噴氣的噴氣孔所在,湖長約200公尺,寬約100公尺,因集水域較大而積水;早年湖上常有水鴨群集,名為鴨池,後因本區冬季常為雲霧籠罩,乍隱乍現,美如夢中仙境,遂改名為夢幻湖。夢幻湖長期以來,受到有機質堆積等湖泊陸化影響,乾季時水面面積減小,與下大雨過後的水面變化相差極大;除了地形外,夢幻湖最值得一看的是台灣特有種植物台灣水韮。這一趟來,夢幻湖湖水超多,也夠夢幻,一片白茫茫,什麼也看不到。
 
  *七星瀑布吧?
 
  *在人車分道上看到一條小蛇,光哥很衝的就抓住牠了!偉珊說很害怕還是想抓一下,到底是人怕蛇還是蛇怕人呢?
 
  *今天的夢幻湖,夠夢幻吧。
 
  離開夢幻湖,我和偉珊到夢幻湖停車場與光哥會合,搭車先去吃了山產當午餐,然後再由至善路的方向下山。這一趟最大的收穫,除了美景之外,當然就是認識了幾位新朋友:光哥、小藍人和小黑人,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可以一起出去玩唷!
 
  *在七星池的合照,偉珊好像大姊頭(明明是裡面年紀最小的),小黑人害羞所以幫忙照相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備註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一、參考資料
1.楊貴三等(2010),《台灣全志土地志》,〈地形篇〉,國史館台灣文獻館。(尚未出版)
 
 
 

巴字第1177號:白石湖[野地旅0294]

2010 年 09 月 21 日
前言:
 
  這裡是內湖的一個新興景區,趁著有人要來,就一道上山去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正文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地點:台北市內湖區碧山巖旁
日期:民國九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
性質:旅行
 
  *今年大年初一才剛完工的白石湖吊橋一景,對面就是碧山巖的入口。
 
  就在從烏岩角(野地旅0293烏岩角)回來之後,曬傷的那一週想說就要待在家裡當宅男了,沒想到下午三點語玥打了電話來,說她和瑪莉正在前往內湖的路上,要去白石湖吊橋看看,問我要不要一起去(其實是希望我開車載他們),想想從我家開車到碧山巖也不過是十來分鐘的事情,就這樣出門了。會合後,沿著產業道路驅車前往,以前這段山路我都是用走的上山,這天天氣涼爽,也確實有不少人用走的。碧山巖多年以來,早已是台北市民的後花園,每天遊客都絡繹不絕;早在白石湖地區開發觀光之前,碧山巖本身就以其兩、三百年的歷史、絕佳的風景而成為了宗教、觀光據點,我都還記得,國小的時候就曾經來過碧山巖,剛好遇上碧山巖的開漳聖王誕辰,那熱鬧的景象。
 
  來到碧山巖最方便的地方莫過於眾多的停車位了吧,很快的找到了位子之後,語玥一直說想吃小吃,在我多年前的印象中,碧山巖入口附近有小吃攤,今日一看,還是有幾攤在賣些小吃,於是便買了豬血糕,吃完之後順道去碧山巖(開漳聖王廟)晃了一圈。內湖碧山巖是全台灣最大的開漳聖王廟,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;據傳早在康熙末年,漳州人士黃某在此膜拜石像,乾隆十六年(1715)時參拜者漸眾,建立石室小廟膜拜。嘉慶六年(1801),再於石室祖廟前增建大殿,隨後經過五次大修,最後一次為民國六十年,成為今日碧山巖的樣貌。碧山巖代表了漳州族群在台北開發的逐漸茁壯,與內湖一帶的開墾歷程有很大的關連。今日遊人們來此除了參拜一下,不可免的一定要到大殿前方眺望台北盆地,此處視野之好,少有其他地方可以匹敵。此外,入口附近有登山步道通往忠勇山,是以除了香客、遊客之外,也有不少登山客。
 
  *碧山巖。
 
  *一旁有幾塊捐獻古碑,文字大多模糊不清。
 
  *碧山巖正殿,看起來很新穎,較無古意。
 
  *位在正殿後方的石室祖廟,也被整修過了。
 
  *石室祖廟裡頭仍能見到最早的石像。
 
  *開漳聖王廟前開闊的台北盆地東側一景。據說夜景絕佳,地理系某翁姓教授自述便是在此追到老婆。
 
  *碧山巖視域圖。星號為碧山巖,深綠色為可視區域,大約涵蓋東半台北盆地,並可望見部分雪山山脈。
 
  離開碧山巖,我們沿著山邊小徑前往白石湖吊橋。白石湖這個地名,並不是真的有個湖,而是指山坳的意思,在白石湖地區的北面有大崙頭山系、東側有白石湖山系支脈龍船岩、西側有忠勇山、南側則是圓覺尖,就像個小盆地一樣,在地名上經常被稱作「湖」,如陽明山上著名的竹子湖(野地旅0179竹子湖與大屯山)便是一例,通常向這樣的地形,會成為風水學上的「穴位」,表示此處避風、加上整體地形開口朝南(圓覺尖較矮小)向陽,坐北朝南蔚然有帝王之勢。據說白石湖是個風水龍穴所在,因此白石湖吊橋的設計有如「龍骨」一般。
 
  白石湖吊橋是台北市現有唯一的大跨距吊橋(內湖曾有五分吊橋,但僅存一側橋基),老實說我很不喜歡吊橋在山林之中是紫色或紅色的,白石湖吊橋是紫色、北橫復興橋是紫色、貢寮觀光大橋是紫色、北橫大漢橋是紅色、關渡大橋是紅色,雖然這種顏色讓橋在山林中很顯眼,但我就是喜歡純純的綠色或其他能融合進入自然的色彩,對眼睛好也對環境好。白石湖吊橋基本上來說非常的穩,不過我看應該是常常超過上限的100人吧。過了白石湖吊橋後,可以前往古椎埤、後湖溼地以及夫妻樹等小景點。
 
  *白石湖吊橋,長約116公尺,是全台唯二的階梯式吊橋(野地旅0149太極峽谷)。
 
  *白石湖吊橋一景,天都向晚了還這麼多人;橋下是一個谷地,稱白石湖,正南方的圓形山頭便是圓覺尖。
 
  雖然指示牌說要走很久,但我們幾乎只花了上面所寫時間1/8的時間就抵達了古椎埤;在台灣北部淺山地帶,早年在山坡種植不少的農作如茶葉,然而這些淺山地帶除了少數常流河外,大多水源不豐,因此建有不少的埤塘提供灌溉,在山區的埤塘較小,古椎埤以及天母水管路(野地旅0201天母水管路初探)半山腰的水池一樣,是攔截水量有限的山區湧泉成池;比較山腳則會有大規模的埤塘,如內湖的大湖、碧湖(內湖大埤,野地旅0044碧湖公園)等,用以灌溉盆地區;此二種埤塘多有利用天然地形蓄水,與桃園台地上大量在紅土台地上建成的埤塘(野地旅0039後湖埤塘)又有不同。
 
  我比較好奇的是,上面說古椎埤是因為古椎伯號招居民一同修建,那是真有古椎伯這個人嗎?最近看了太多科普性質的文摘,總覺得古椎伯這個名字比較像是為了進行校外教學,編個故事給小學生聽的,不過這也只是我的推測罷了。此處有湧泉,坡度也不太陡,便成了先民居住的絕佳所在,一旁老屋前的風水池,與古椎埤都成了重要的水源儲存區,因此能在此處種植農作。今日將農作區改為「心溼地」,成為來到白石湖觀光客最愛的景點。我將古椎埤、心溼地與風水池合稱「後湖溼地」,原因是我不知道究竟眾人所指的後湖溼地是指哪塊,既然都是湧泉直接或間接形成的水澤,那就合稱吧。
 
  *小小的古椎埤。
 
  *心溼地,做成兩個心形。
 
  *三合院老厝以及前面的風水池。
 
  *另個角度看心溼地,裡面現在種有好幾種不同的作物,不過應該是以觀賞為主。
 
  *心溼地,右側為一棵造型端正的老樹。
 
  心溼地旁的老厝,看起來是就地取材的石厝,岩石應該是五指山層的石英砂岩,沒仔細看,五指山層是木山層的上位地層,內湖郊山山頂一帶多有分佈,其中金面山的石材還被取來作為台北城的建城石材,可見是不錯的建築材料。離開心溼地,繼續沿著指標走可以來到夫妻樹,夫妻樹是兩棵長的很近的楠木,樹形挺不錯的,在早年伐木時代,樹形不錯的楠木能留存在這邊,想必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對這兩棵樹有特別情感,其中一棵楠木上還長出了靈芝來。在夫妻樹這邊有觀景台,可以略略看到白石湖地區的地勢,但不甚明顯,據說想看到「湖狀盆地」,得要攀上忠勇山,在半路即可看見。我們在心溼地與夫妻樹間看到一棟特色小屋,賣了「冰茶葉蛋」,為了想上小屋看看,便三人都買了一顆,還挺好吃的,茶葉的味道非常濃郁,算是意外的驚喜。
 
 
  *心溼地旁的老厝(右);夫妻樹,左側有間老屋,居然忘了拍照。
 
  *長靈芝了。
 
  *夫妻樹旁觀景台一景,右前方為圓覺尖。
 
  *特色小屋,有賣冰茶葉蛋。
 
  *從特色小屋頂往夫妻樹的方向看,白石湖的農業型態清晰可見,是梯田。
 
  *吃茶葉蛋的語玥跟瑪莉。
 
  在小屋上風還挺大的,我們吃完茶葉蛋後就離開了小屋,回頭一看,整個小屋頂上都是人啊,真怕它垮掉。我們循著原路回到停車處,中間先岔去看了坑內是個什麼樣的地方,不過就是幾間房子,一旁有個告示牌,標示著岩層是木山層,屬濱海相沉積,木山層上層就是剛剛有提過的五指山層了,要利用五指山層的石材,還得經過一段運送的路程,要不是此處有水源,可以耕種,不然此處的岩層是不適合建造房屋的。
 
  *真怕小屋垮掉。
 
  *木山層露頭。
 
  離開碧山巖停車場,真的是向晚了,登山的、旅遊的、拜拜的也都各自開始下山,車流人潮還真的不少。白石湖這個新興景點,雖然沒什麼讓人一看就特別印象深刻的資源,但是卻保存了一種山林間獨特的悠閒、樸實感,尤其又是離台北都會區這麼近的地方,停車方便、總路程不遠,非常適合闔家大小前來散散心。今日我們連同碧山巖,全程約花費兩小時,走的非常悠閒、非常放鬆,這讓緊繃很久的我感到身心愉悅,不虛此行。
 
  只可惜有個小地方,我覺得必須要改一改,也就是在某個解說牌上,說白石湖地區的地形叫做「圈谷地形」,我不知道是誰告訴規劃者這裡叫做圈谷的,圈谷一詞來自於日本地形學界,在世界上則通稱為「冰斗(cirque)」,外觀是由極陡的半圓形至馬蹄形陡壁(headwall)、緩坡冰斗底(floor)以及缺口狀的冰斗口(threshold)所組成,是一種冰河地形,或許直接使用耳熟能詳的盆地地形,更能讓一般大眾了解吧!
 
--------------------備註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一、參考資料
3.石再添、鄧國雄等(2008),《地學通論-自然地理概論》,吉歐文教事業有限公司
 
 
 

巴字第1176號:烏岩角[野地旅0293]

2010 年 09 月 16 日
前言:
 
  這是台灣失落的一角,或許也是最美麗的一角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正文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地點:宜蘭縣蘇澳鎮東澳里,台粉運石舊道
日期:民國九十九年八月十五日
性質:旅行
 
  *動不動就想到地獄的語玥,說這裡是通往天堂的通道,藍天大海讓人開闊。
 
  先前去南澳烏石鼻(野地旅0206朝陽國家步道與南澳漁港)時,碰巧搜尋到了有關「烏岩角」的網誌,驚見那如人間天堂般的景色,下定決心一定要找一天去走一遭。終於在八月十四日(星期五晚上)和林怡、語玥、偉珊約著一起先前往宜蘭,去逛了羅東夜市,然後晚上跟為瀚在宜蘭學苑會合。問我為什麼住宜蘭不住蘇澳比較近?因為那天是七夕啊,所有民宿大爆滿,只有宜蘭學苑是我們這種臨時起意的遊客的好朋友。我們挑的時間不錯,八月十五日這天早晨萬里無雲,陽光普照,我們從宜蘭學苑驅車前往蘇花公路,在一個蘇花海岸邊約109K處的一個柵門前停車,位置其實挺好找的,因為蘇花公路過了這裡之後就轉入山中,不再靠海,所以從蘇澳方向前往,只要發現海不見了,就該回頭囉。這個柵門是之前「台灣石粉公司」的運石道路入口,地名為「五公里」,位置大概是在蘇花公路起點起算五公里處,一旁有個檢查亭,早已被荒煙漫草佔據。路的入口用鐵柵門攔起,還用消波塊擋住,不過一旁有個小門可以供兩輪類交通工具進入(雖然上面寫著請勿進入)。我們是走路進去,單程約有4至5公里,去程下坡,輕鬆寫意,回程則是一路上坡,但因為道路開闢目的是行車,所以也不算太陡。
 
 
  *路程簡圖(截自Google地球),紅線為本次行走路線,黃線長度為兩公里(左);右圖截自北島地圖。
 
  塗好防曬、整裝之後的我們開始出發,沿著運石道路出發,艷陽天的,走沒幾步路就開始飆汗,但因為下坡的關係,以及一旁的美景不斷的吸引我們目光,因此絲毫不覺得累。我這次新買的漸層減光鏡也在此時派上用場,可同時照出湛藍天空中些許雲朵的清晰輪廓,也能照到地表較暗處的景物細節,比起之前如果要照地表,天空就一片白來的有特色多了。運石舊路多年來不曾行車(據紀錄,似乎通車到2004年為止),道路兩旁鬼針草叢生,且已不再適合行車,倒是遇到了一些騎機車前來烏岩角海岸磯釣的釣客。轉了幾個彎之後,突然一個開闊,往北可以看到美麗的南方澳(野地旅0216南方澳沙頸岬)景致;再往前走,會在第一個寬闊的轉彎處,看到一個當時運石砂石車開過的水池,主要是避免砂石車接上蘇花幹道後,揚塵太大。
 
  過了洗車池,一路上吸引我們的就是那「海天一色」與「清澈見底」,直到某處的路邊,一個不斷滴水的小山壁,才把我們的目光從海上拉回了山壁邊。此處的地形屬於斷層海岸,海岸的高度落差頗大,從海岸線到最近的山頂(約700公尺)處直線距離僅有1到2公里;地質方面則是以大南澳片岩區為主,受到強烈的擠壓變質,因此岩石片理發達,呈現破碎的板狀、片狀,在本段路的北半邊屬於蘇澳層的板岩或硬頁岩區,偶爾夾一些變質砂岩層,這個滴水的小山壁就在這一段,由於水溶解了一些砂岩中的碳酸鈣,在滴落石於岩壁上重新結晶,因此出現了小面積的石灰華結晶,因為據說此處滴水終年不斷,因此被取名為「滴水灣」;中段至猴猴坑一帶則是南蘇澳層的板岩或變質砂岩,開始出現少許塊狀的岩石出露。
 
  *運石道路入口。
 
  *海天一色。
 
  *眺望南方澳沙頸岬。
 
  *洗車池,都長草了。
 
  *運石舊路現況。用漸層減光鏡可以把照片上半變暗,表現出雲朵的紋路。
 
  *蘇澳層露頭,偉珊當比例尺。
 
  *南蘇澳層露頭(左);斷層海岸(右)。
 
  *可以看到運石道路不斷的向海洋延伸。
 
  *滴水灣的石灰華岩壁。
 
  *滴水灣。
 
  邊走邊拍照,不到五公里的距離我們也走了快三個小時,終於抵達礦場遺址北端的凸岬,正好見到有釣客從崖壁爬上來。從此已經可以見到烏岩角本尊了;此處的地層是東澳片岩,岩石的劈理明顯,在海邊許多巨石被海浪侵蝕後都呈現尖狀、片狀(就像開頭的照片一樣);越過凸岬,就來到廢礦場的區域,岩層則是大理岩出露,台粉公司就是開採此處的大理岩。在凸岬這一帶的海岸更為陡直,且推測因為受到海浪侵蝕坡腳,再加上「解壓節理」的出現,多有崩塌的出現,海岸邊有很多孤立的巨大礁石,推測應該是山坡上的落石,每個礁石上幾乎都可以看到繩索,因為此處是熱門的磯釣地點,從南澳漁港有固定的船隻載著釣客來此登上孤礁釣魚。
 
  這裡景觀的另一個特色,則是海水特別的澄澈,由於大理岩所含的大量碳酸鈣溶於水中,會使得海水折射率改變,因此顏色變的較淺、較白,更容易看到水底的模樣,因此有種海水超級清澈的感覺;此外碳酸鈣溶於水中,也會使得紅光的散射增強,因此海水也會比平常看起來更為湛藍,成為我們眼前所見的絕美海景。在礦場遺址前的海灘上,有個扁平如屏風般的巨石,把海灘一分為二,巨石底下還有個小小的洞,巨石則保護了後方的道路免受大浪侵蝕,因此殘留了一小段路基。礦場遺址除了一些人工構造物之外,也可以約略看出當時階梯狀開採大理岩的痕跡;過了礦場往烏岩角去,又是東澳片岩。
 
  烏岩角凸出於東澳灣北側的海岸,與東澳灣南岸的烏石鼻遙遙相對,不少人稱烏岩角為中央山脈主稜脊的起點,此外我從地形圖與其他遊人的照片判斷,烏岩角本身與台灣島之間是以礫灘相連,屬於路連島(但因為沒有連島沙洲存在,因此也不成為沙頸岬,與南方澳不同)地形,據照片顯示,烏岩角本身也是一個「橫看成嶺側成峰」的巨岩,稜脊瘦長陡峭,看過有人攀登上去的照片,真是驚險萬分。
 
  *小溪便橋旁的崩塌地,圖右上角可看到蘇花公路已經在很高的地方了。
 
  *小溪便橋。
 
  *清澈見底的海水。
 
  *有漁船在這附近作業,每個礁石上都有繩索可以上攀。
 
  *美麗的運石道路海岸。
 
  *受到海岸侵蝕以及解壓節理雙重影響,邊坡不斷有崩塌現象發生。
 
  *超藍、超透的海水。
 
  *過了礦場北側凸岬,就可以看到烏岩角像個犀牛角出現在眼前了。
 
  *礦場遺跡,約略可見到一層一層的開採痕跡,並留有水泥構造物跟輸電鐵塔。
 
  *礦場前的海灘,被一塊如屏風般的大石(圖右)隔開成兩半。
 
 
  *屏風般的巨石底下有個洞(左、中);從側面看巨石真的很扁(右)。
 
  *烏岩角,山體右側基部有個海蝕門。
 
  *礦場前海灘。
 
  我們在烏岩角的海灘受到大海的誘惑,忍不住脫了鞋下水去,好清涼(雖然很曬)也好青春啊。玩完水之後,偉珊、為瀚和我往烏岩角的方向稍稍前進,這是一段巨石嶙峋的地方,稍微觀察一下山壁,發現一個溝谷,推測這些巨石是某次山崩後堆積於烏岩角北側的海岸。由於巨石海岸線有一段距離,不好把林怡跟語玥放在原地,加上時間已經過午,該是時候回頭了。在這邊我們還發現了跟去年在阿朗壹古道(野地旅0196阿朗壹古道)所看到的類似爬岩鰍的魚類,在海邊石頭上跳來跳去或攀附其上。
 
  *下水囉;海灘是細碎的小石子。
 
  *玩水(左);似乎是造成巨石堆積在海岸邊的溝谷(右)。
 
  *通往烏岩角的海岸巨石嶙峋。
 
  *烏岩角近照,也是本次旅程最靠近烏岩角的地方。
 
  *再看一次美麗的礦場前海灣。
 
  *岩石上有些看起來像爬岩鰍的魚類(請仔細看)。
 
  *湛藍清澈的海水。
 
  去程時一路下坡,回程便要一路上坡,而且頂著正中午的大太陽,真的會熱死人,我們用互丟鬼針草來排解疲憊,花了大約一小時多的時間,回到了運石道路入口處,結束本次的烏岩角行。我們決定先開車到蘇澳買思樂冰,再前往南邊的東岳湧泉(野地旅0205東澳海岸與東岳湧泉)戲水,東岳湧泉因為是地下水脈在挖隧道時被挖破的,地下水千萬年來沒受到日照加熱,所以真是冰冷異常,也成了許多人戲水的好去處(目前還是免費),比之上次去時寥寥幾人,這次可說是人山人海啊!
 
  *用鬼針草欺負語玥中(左);鬼針草公主偉珊(右)。
 
  *東岳湧泉公園,上次來時還沒有這個入口。
 
  *水超級冰!
 
  *人也超級多。
 
  寫這篇網誌有點掙扎,因為烏岩角的美景實在太棒,不與人分享就顯得我小器,但是若將地點公開了(其實並不是秘密啦),有大批遊客跑去,倒也嚴重影響了環境品質,只能在這邊呼籲大家,我向各位分享這個宜蘭祕境,要去的人請自便,但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,因為這裡是人間天堂的入口,請不要在這個入口製造髒亂,把這個美景世世代代的傳下去!
 
--------------------備註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一、參考資料
 
 
 

巴字第1175號:錐麓古道[野地旅0292]

2010 年 09 月 15 日
前言:
 
  錐麓古道是一條我已經嚮往很久了的斷崖古道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正文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地點:花蓮縣秀林鄉慈母橋-燕子口,太魯閣國家公園,錐麓古道
日期:民國九十九年八月七日
性質:旅行
 
  *錐麓古道中一處崩塌地高遶,可見下方深邃的山谷。
 
  走過這麼多地方,大部分都是地理系的考察或者地理系的人約一約出去,這次算是個比較新奇的體驗,是地科系的峻鳴約出去的,參與的人也以地科系最多,這次共有11人,其中爺爺、幸芝、謝憨、建勳、峻鳴五個地科系的,其餘有峻鳴登玉山認識的瑋倫、峻鳴小時候的朋友肉肉、建勳的女朋友譽馨(音樂系)、爺爺約來的超自high小女孩偉珊(政大英文),另外就是惠勛和我兩個地理系的人。我們地理系九九級以下的學生很喜歡叫峻鳴「地科學長」,但這次不適用,因為同時會有好幾個人回頭。
 
  我們提前一天搭火車前往花蓮,以便隔天一大早進就入太魯閣登山,沒想到當晚花蓮市居然下起了大雨,讓我們心中有點忐忑不安(多注意太魯閣的新聞就知道落石不少),不過在偉珊超級自high的撲克牌遊戲帶領下,我們還是安心地去睡覺了,希望跟出門時我查氣象局的資料一樣,花蓮市下雨,太魯閣不下雨。早晨約四點半,我醒了過來,看看窗外,雨停了,這讓我們大家都很興奮,整裝後離開住宿的地方,還有美麗的晨曦在迎接我們。瑋倫是一大早抵達花蓮車站,所以我們先前往車站會合,然後搭乘花蓮客運前往慈母橋。
 
  *美麗的晨曦。
 
  *天邊出現了虹與霓。
 
  *要搭往慈母橋的客運。
 
  大約早上八點半,抵達了慈母橋登山口,從慈母橋到終點燕子口,大約是10.3公里,以平地腳程來說大概2小時就能走完,但是錐麓古道垂直高差超過五、六百公尺,陡上算是相當恐怖的,因此我們粗估6-7小時可以完成(總是要留些拍照時間)。一開始我們沿著荖西溪往山中前進,這段路算走得挺緩慢的,因為我們一直在照相,加上後來開始爬陡坡,帶頭的爺爺開始氣喘吁吁,因此第一個小時我們只走了1公里。突然有點危機意識,想到這樣子的速度我們要10個小時才下的了山,水可能會不夠,也可能趕不上回花蓮的車子。雖然有了危機意識,但我們還是一直拍照,畢竟,難得嘛。
 
  *登山入口,要在信箱中投入入山入園證唷。
 
  *走不到五百公尺,已經離慈母橋很遠了;白色的大理岩岩壁看起來好像電影場景。
 
  *荖西溪谷中的超大大理岩落石,被砸到鐵定變成肉醬。
 
  *很乾淨的水流,不過地科系的人一看到就說這水超「硬」(水中含有大量碳酸鈣等物質者稱硬水),果然文學院的地理系和理學院的地科系學的大不相同。
 
  續上行,不久之後抵達了一個水泥加固的隧道,裡頭很黑暗,但不會很長。在隧道內我們聞到了一些異樣的味道,這時腦海中閃過一個畫面,抬頭一看,果然頭頂上有不少蝙蝠!國家公園就是不一樣,人少(錐麓古道開放平日48人,假日72人),生態就豐富。離開隧道之後又是一段陡上,經過了好一段路才逐漸平緩,也就是接到了錐麓古道正線上來。錐麓古道其實是台灣東西向古道中「合歡越嶺古道」的一部分,早期為太魯閣族各部落間的聯繫道路,方才的陡上只是要從慈母橋接上正線所闢出的步道而已;錐麓古道正線上有兩處需要高遶的崩塌地,會讓我們多耗掉不少時間。經過第一處高遶後不久,就可以抵達第一個視野開闊的地方,此時僅距離慈母橋約2-3公里吧。
 
  *水泥加固的隧道;隧道內的蝙蝠。
 
  *古道正線,其實大多沿著等高線前進,並不會難走。
 
  *遇到第一個崩塌地,高遶開始。
 
  *高遶了許久,終於結束,距離高遶開始的位置並不遠。
 
  *第一段高遶結束後,視野逐漸開闊;往綠水、合流方向看的曲流峽谷,山谷呈V字寬谷狀,且有肩狀平坦稜地形。
 
  *看起來很狹窄的古道,其實並沒有很難走。
 
  *往九曲洞的方向看,是典型的鋸切峽谷,兩側山壁陡直;走在鋸切峽谷上,其實有種驚險的感覺。
 
  *鑿開岩壁的古道。
 
  過了這段開闊的古道區,就要開始第二段高遶,距離較短,高遶也比較快,不過是曝曬在陽光底下。第二段高遶後有個比較狹窄的路段,但抓著繩子也還算輕鬆;在8K與7K之間(里程計算由燕子口為0K,慈母橋為10.3K)有第二次開闊的景觀。接著是一段下坡,因為前方溝谷有嚴重崩塌,已經破壞了古道,必須從下方穿越。過了這個崩塌地之後,我們的行進速度開始加快,因為略略開始飄雨了。5.6K處抵達一個平坦地,是錐麓駐在所的遺址,我們在此休息、吃午餐,還有等嚴重落後的爺爺跟陪他走的峻鳴跟謝憨。
 
  錐麓古道在日治時期時,為了進行理番政策,調集原住民將原本僅30公分寬的古道,開闢成1.5公尺寬,以利軍警、火炮的運送,成為警備道路,為了沿途的補給、支援,沿著合歡越嶺警備道路約每4公里便建造一個駐在所,錐麓古道沿線則密集的設置了合流、錐麓、斷崖和巴達崗四個駐在所;錐麓駐在所設立於大正三年(1914),是為了鎮壓太魯閣事件,並設立番童教育所,教導原住民簡單的日語;錐麓駐在所海拔高度約760公尺,是今日我們走錐麓古道所經過的第一個駐在所。
 
  *進入第二段高遶前的絕佳展望。
 
  *開始第二段高遶;下方是典型的鋸切峽谷。
 
  *一段較窄的路,抓著繩子可安全通過;開始下坡,準備繞過崩塌地。
 
  *可看到崩塌地對面還有古道鑿開崖壁的殘跡。
 
  *錐麓駐在所,僅存一平台與解說牌,據說展望好時可見合歡群峰。
 
  *休息中;5.6K的里程牌(右)。
 
  *偉珊抓了隻鍬形蟲到手臂上。
 
  休息過後,繼續快步前進,接著來到第三處視野開闊的地方,在這裡的高度似乎又比先前更高了,鋸切峽谷之美盡收眼底,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別摔下去了,五、六百公尺的落差可是會「一失足成千古恨」的呢!過了這段壯觀的景色,不久便抵達了斷崖駐在所,斷崖駐在所建立於大正四年(1915),原為東麓分遣所,大正九年(1920)改稱斷崖分遣所,兩年後正式改稱斷崖駐在所,斷崖駐在所旁有個「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」碑,紀念在大正五年(1916)所發生的一次馘首事件,我們趕路趕得太快,沒能看到這個碑。斷崖駐在所後來逐漸失去功能,於昭和九年(1934)廢止。
 
  *第三段開闊路段。
 
  *走在斷崖邊上。
 
  *斷崖駐在所,也是空留平台。
 
  *斷崖駐在所的巡山箱,據說裡面的本子可以寫!
 
  過了斷崖駐在所,很快的就會來到3.1K處,最為著名的「錐麓斷崖」。錐麓斷崖位於流芳橋和靳珩橋間,為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東南稜,形成的深窄直立的斷崖,兩年前在第二次走中橫(野地旅0086中橫二太魯閣峽谷)活動時,曾站在底下的中橫公路抬頭仰望錐麓古道的一絲絲路基,今日則有幸能從錐麓古道往下看中橫公路,真是別有一番感受,好像自己成了燕子一樣,可以鳥瞰整個太魯閣峽谷。錐麓斷崖的西南側就是大名鼎鼎,三天兩頭有落石砸到大陸客的九曲洞,而東側則是燕子口。斷崖上出乎意料之外的還有個小隧道,隧道口處有個小菩薩在保佑著往來的旅人,在這邊的風景,只能說是無限壯麗,還是讓大家看照片就好了。
 
 
  *從錐麓斷崖往下看,左為九曲洞的方向,右為燕子口的方向。
 
  *其實大家拍照都戰戰兢兢的。
 
  *兩年前就是站在這裡仰望錐麓斷崖的!
 
  *中橫公路隨著立霧溪穿梭於峽谷中。
 
  *崖上有個小隧道。
 
  *有小菩薩在保佑著行旅。
 
  *左圖可看到錐麓斷崖與立霧溪的相對高差,找的到路在哪嗎?可以看右邊這張照片!
 
  錐麓斷崖給了我們太多的心靈震撼,不過時間還是有點緊迫,當我們一想到要從海拔七、八百公尺的地方,下降到溪谷接近谷底,就不由得雙腿發麻。很多段路都呈「之」字形下山,中間會先經過巴達崗二號橋,是一條越過立霧溪支流的吊橋,巴達崗二號橋過後不久,即抵達巴達崗駐在所遺址,巴達崗這邊可以明顯的發現腹地較錐麓、斷崖兩大駐在所為寬廣,由於是合歡越嶺道從東向西開始爬山的起點,且是控制太魯閣族與平地、海邊漢人交換生活物資所必經之地,因此於百年前有呂可社人伊旁‧沙歪所帶領的四戶三十二人在此定居;日治時期進一步設置招待所、俱樂部宿泊所,提供玻士岸(今日富士)與塔比多(今日天祥)之間的休閒、休息場所,同時設有警官駐在所、衛生所和番童教育所,因此巴達崗可說是當年錐麓警備道路上非常重要的節點。不過現在巴達崗駐在所一帶僅存少量駁坎與入口的水泥柱了。
 
  *之字形下坡。
 
  *比起階梯,我比較喜歡走泥土路。
 
  *巴達崗二號橋。
 
  *巴達崗遺址一景。
 
  *巴達崗遺址一景。
 
  *燕子口往巴達崗的石柱,後方樹叢就是原本駐在所所在地。
 
  *在日治時期的舊巴達崗照片,可看到兩根柱子依舊存在,但其他事物早已灰飛煙滅。
 
  離開巴達崗之後再經過約1K的陡下,就可以看到巴達崗一號橋,也就代表我們即將抵達燕子口!大約下午三點抵達一號橋,後半程都在趕路的我自然是第一個抵達的,此外幸芝、偉珊跟肉肉也是第一批抵達的人,我們在吊橋上看燕子口的峽谷地形,一邊拍照一邊被人拍(很多在燕子口的遊客很好奇為什麼我們會在吊橋上)。偉珊大概是第一次這樣子趕路,一過了吊橋之後似乎氣力放盡,就直接睡倒在地上了,也有點中暑的樣子。大約15分鐘後,峻鳴、建勳、譽馨、瑋倫跟惠勛也抵達了燕子口,爺爺走的真的像爺爺一樣,謝憨則陪著爺爺慢慢走。我們在燕子口附近的公車站等待「台灣好行」的免費接駁車,回到花蓮車站,也結束這次錐麓古道之行。
 
  *陡下坡。
 
  *0.1K的告示牌。
 
  *終於抵達巴達崗一號吊橋啦,對岸就是燕子口了。
 
  *吊橋上看燕子口峽谷。
 
  *橋上還是一條龍的偉珊,到了橋頭馬上昏死過去,其實全程體力消耗頗大的。
 
  錐麓古道吸引人的地方,最主要還是因為提供給旅人一個與平常人不同的賞景角度,因而會覺得新奇、有趣,感覺人生如果太無趣,好像也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讓自己放輕鬆,換個角度,看看不同的生活型態。也許,能不斷接觸不一樣的世界、景觀與文化,正是地理對我而言,無限迷人之處吧。
 
  最後,附上一張我自己畫的錐麓古道地形簡圖吧。
 
  *錐麓古道地形略圖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備註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一、參考資料
 
 
 

巴字第1174號:上海新天地[野地旅0291]

2010 年 09 月 14 日
前言:
 
  舊社區,新天地,歡迎來到上海新天地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正文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地點:中國上海市徐匯區,上海新天地
日期:民國九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
性質:地理系考察-中國地形(帶隊老師:林雪美)
 
  *上海新天地,是今日的高檔旅遊專區。
 
  其實我原本沒有很想到上海新天地來,不過最後跟小豆、肇冠三人還是來到了這裡。上海新天地今日是酒吧街,也是購物、娛樂、飲食與休閒中心,在新天地中央那不算太大的廣場與軸線步行道上,每天都有不同的表演,使得新天地算是上海市區中一個相當有活力的地方,不過有個重點,讓上海新天地顯得與其他地方大不相同,也就是上海新天地多鎖定較高消費層級的顧客,來到此處的人用看的,就可以看出消費客層與上海外灘與豫園商圈(野地旅0289外灘周邊)大不相同,也因此,上海新天地是個熱鬧但不擁擠的地方,是個人多而不失禮的地方,基本上給我的感覺還挺不錯的。
 
  上海新天地的特色除了是上層消費客層喜歡來的地方之外,最主要是透露出那些許的歷史文化,新天地是將上海地區獨特的傳統建築「石庫門」改裝內部而成,太平天國之亂後,戰亂頻繁,很多江浙百姓紛紛湧進上海避難,當地的建築商就建了很多房子,房子巷巷弄弄很多;門框是用花崗岩建造的, 框住了大木門, 門上鎖上一對銅吊環 , 看起來厚重又有安全感,房子又很密集,看起來一幅不可侵犯的樣子。所以當地百姓,就稱呼這類型的集合性的社區住宅為石庫門,以黃陂南路、太倉路、馬當路、自忠路所圍起來的這一片規模最大。石庫門建築配上大面積的窗戶與燈光,形成新舊交替的區域意象,曾在2001年中榮獲「2001年中國年度新銳榜建築獎」、2002年得到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分會所頒發的「AIA Hong Kong Citation 2002」和「2003 Award for Excellence」,此外,一旁還有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所開的第一次大會舊址,或許對廣大的中國人來說,好像還有另一番革命情感吧。
 
  *十分具有特色的石庫門建築,這間便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代會會址。
 
  *石庫門街道有很多這樣狹窄的巷弄;有些石庫門「社區」由一條通道貫穿,通道出入口有門管制,稱「里」,又稱「弄堂」。
 
  *典型的石庫門建築。
 
  *新天地一號洋樓,是上海新天地最華麗的一棟建築。
 
  *洋樓正面。
 
  *今日新天地的表演是韓國傳統音樂舞蹈。
 
 
  *在石庫門巷弄(弄堂)中總是別有一番滋味。
 
  *內部改裝成精品店。
 
  *造個噴水池增加不同的氣氛。
 
  *石庫門的巷弄,多已有精緻餐廳進駐。
 
  *弄堂一景,兩側各開一個門,中間各住戶大門朝內,具防禦功能。
 
  來這裡除了消費比較高(但我在中國一直當大爺)以外,其實新天地的氣氛讓我感覺如魚得水,剛好前天買的相機腳架可於此時拿出來用,拍了不少夜景照片。雪美老師說,來上海,如果不去新天地,那就白來了。我原本想說都是百貨、精品業,有什麼好來逛的!走這一遭,才知道歷史文化與現代時尚的融合,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情景;反觀台灣,每次修老街總弄的不三不四,我不是建築師,我不知道建築問題出在哪裡,但是大家都可以來想想看,或許你有不同的看法。
 
  在上海擠了兩天,離開前,終於留下了一些好印象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備註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一、參考資料
 
 
 

巴字第1173號:世博園區[野地旅0290]

2010 年 09 月 14 日
前言:
 
  這個暑假最熱門的旅遊地點,應該非上海世博莫屬了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正文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地點:中國上海市世界博覽會園區
日期:民國九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
性質:地理系考察-中國地形(帶隊老師:林雪美)
 
  *世博台灣館,就外觀而言挺不錯的,不過幾乎可說是全區中最迷你的獨立展館。
 
  其實我沒有特別想看世博會,只是說人都來了,去看一下也無妨,也可以順便去「愛台灣」一下。參觀世博會有幾個要注意的地方(雖然現在說應該很多人都去過了,沒什麼用),第一就是要先知道自己想從哪個門進去,地圖上標示了好多們,但其實入口比你想像的更多,而每個入口又都有一些距離,所以一定要先查好想在哪個入口下車!第二則是先想好你要參觀那些館,並且釐清哪些是要排很久的隊伍、那些需要預約票、那些隨隨便便輕輕鬆鬆就可以走進去。我、小豆、瑪莉和至弘四個人想要去排台灣館的預約票,根據台灣館的規定是,早上九點開園時發放3000張預約票,下午四點時再發放1000張預約票,一天能接待的人數不會比4000人多太多(當然有些公關方式可以進台灣館),聽人家說,必須要在開園的那一瞬間,就去排台灣館,才「有可能」排到預約票,如果是這樣的話,必須在早上五點之前就抵達世博園區入口排隊!
 
  這天早晨四點半,我們搭計程車到世博園區五號入口(事後才知道還分5-1、5-2、5-3入口),要排隊進入(已經買好入園票了),我們四人算是排在第一隊的尾端,還算早進來,不久之後,只見人龍越來越長,空間越來越被壓縮,很不舒服,就這樣從五點排隊排到八點,突然間閘門開了,心想「不是九點才入園嗎?」先不管三七二十一,就和人群一起往前「衝啊」,然後才發現是要到安檢口排隊,安檢口雖有棚子遮太陽,但是非常的悶熱,幾千人在那邊吐出二氧化碳真是令人難受,還有小朋友直接在地上拉肚子的,當然插隊、起爭執這些都此起彼落,我和至弘死守著我們的隊伍,一直把想往前鑽的小朋友,用我的手掌往後推回去。
 
  九點終於到了,過安檢口的速度算快,還意外的拿到了一張中國國家館的預約票(國家館預約票只在每天早上限量發出,沒了就沒了),然後又開始飛奔到台灣館,途中發現有另一個們更靠近台灣館,整個就是大失策。台灣館旁邊有個很長的排隊人龍,是沙特館(沙烏地阿拉伯館)的,這陣子沙特館都是全園區最受歡迎的館區,才沒多久,就排到了「五個小時」的標誌了。因為被沙特館人群攔截加上有點跑錯路,所以當我們抵達台灣館排隊區時,已經超過3000人了,四個人中只有足球隊的瑪莉順利排到(也是倒數了)。正當有點失望之餘,遇到了雪美老師,總算是「有辦法」進入台灣館。
 
  *入園口前的排隊人潮,在我們之前就已經有這麼多人了,但我們還算早。
 
  *很無聊,一本雜誌翻了又翻。
 
  *安檢口前的排隊人潮,真的很恐怖。
 
  *在我們後方的排隊人潮,一望無際都是人。
 
  台灣館的內容大概就不贅述,基本上就是個全天域劇場、電子放天燈、喝烏龍茶和看電音三太子表演,我想,台灣人來此,是鄉土情感明顯高過於好奇心的吧。值得一提的是,替我們導覽的服務員就是咱們師大地理系的家霈,格外親切呢!離開台灣館,我們四個一組早起的報酬就是,只有我們才能進中國國家館,於是就去排了國家館的隊伍,時間還算早,不會排很久(但後來人就越來越多了)。作為世博會地主,中國國家館也是所有展館中最雄偉的,裡頭的展示大致可分為中國傳統文化、未來科技展望以及中國現代化歷程這幾個部分,裡頭有列車、有互動式展覽等讓人耳目一新,老實說,中國館的內容確實很不錯,只可惜參觀遊客的素質實在是有待加強。
 
  *師大地理的導覽員,家霈。
 
  *全天域劇場的一角。
 
  *科技放天燈。
 
  *竹編室中喝烏龍茶看電音三太子。
 
  *和家霈合照。
 
  *中國國家館,有13層樓高。
 
  *這是我們之前在絲路上沒看到的展品,因為到上海來了。
 
  *中國館內的列車。
 
  *中國館八樓的水文字。
 
  看完台灣、中國兩個熱門館(基本上一天能看兩個熱門館就算值回票價),其他時間我們大部分是看看各國展館的特色建築,先把亞洲區看一看,接著前往歐洲區,最後終點到非洲聯合館,所以以下看圖片吧。
 
  *香港館。
 
  *澳門館,可愛的兔子。
 
  *尼泊爾館,佛塔造型。
 
  *韓國館。
 
  *越南館。
 
  *日本館,像個大氣球。
 
  *西班牙館。
 
  *瑞士館。
 
  *比利時-歐盟館。
 
  *波蘭館。
 
  *塞爾維亞館。
 
  *法國館。
 
  *德國館。
 
  *英國館,看起來很像刺蝟。
 
  *義大利館。
 
  *荷蘭館。
 
  *羅馬尼亞館。
 
  *盧森堡大公國館。
 
  *非洲聯合館。
 
  *非洲聯合館內的布隆迪(蒲隆地)館。
 
  *非洲聯合館內的蘇丹館。
 
  *尼日利亞館。
 
  *立陶宛館。
 
  *安哥拉共和國館。
 
  *阿爾及利亞館。
 
  *突尼斯(突尼西亞)館。
 
  *埃及館。
 
  *南非館。
 
  *日本產業館。
 
  當我們繞了一大圈,又渡江到日本產業館之後,時間已經接近下午五點半了。逛完世博,我對於僅僅看到的台灣、中國與非洲聯合館的印象是,宣示國力大於實際展出目的,非洲聯合館中各個小館並沒什麼太多展覽,但一定不可或缺的是總統的玉照,也一定反映出了這些國家動盪不安,政府威嚴的建立是很重要的!而歐洲、美洲先進國家以及東亞國家各展館就有比較多的金錢、精力去弄一些特色出來,因此,在世界博覽會的會場中,國家館的外觀,也確實呈現了該國國情。
 
  老實說,中國辦了這麼盛大的活動,姑且不論他的經濟效益為何,但也確實展現出了中國的國力,然而,中國人民素質在經過了數十年的大老粗年代,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夠更「知書達禮」,讓所有中國人真的是個名符其實的先進民族?這或許才是中國當局要去思考的吧。
 
  *上海世博園區地圖,詳情請見世博官方網站
 
--------------------備註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一、參考資料
 
 
 

巴字第1172號:外灘周邊[野地旅0289]

2010 年 09 月 14 日
前言:
 
  最著名的上海灘附近,可以說是全中國最繁華的地段吧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正文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地點:中國上海市黃埔區南京路、中山路、豫園商圈、城隍廟
日期:民國九十九年七月二十三、二十四日
性質:地理系考察-中國地形(帶隊老師:林雪美)
 
  *從外灘公園看陸家嘴的高樓大廈,左側有球體造型的就是東方明珠電視塔。
 
  從西安搭了晚間的火車來到上海,已經是上午接近九點了,當天下午先去參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,並且被他們設備超好的自然地理樓給嚇到;接待我們的都是華東師大地理系優秀的學生,人也都很好相處,和我們一起分組交流的是三位大姑娘,分別來自於四川、雲南和黑龍江,想必他們在當地都是數一數二的優秀學生,才有辦法來到上海讀大學。交流的時間很短暫,覺得有些不過癮,希望他們明年真的可以來台灣,換我們作東。
 
  *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的自然地理樓,光看牆上可以分出這麼多實驗室,師大地理就自嘆弗如。
 
  *我們和華東師大地理系三位大姑娘的合照。
 
  交流結束後,我們前往上海圖書大廈,有七層樓滿滿都是書,我只買了兩本,算是特別客氣。隨後我們依著地圖,就開始上海自由行,首先當然要去見識一下。南京路我在好幾年前便曾來過一次,今日的南京路步行街顯得更為繁華,我們逛了幾間服飾店,我則買了單眼相機用的腳架,然後再分小組各自往外灘前進。越往外灘,人潮越來越洶湧,我們這組只有我、小豆、瑋臻和純鎰四人,在人群中穿梭有這麼一點點恐怖,只見萬頭鑽動,不見路面的蹤跡。
 
  *南京路一景。
 
  *南京路一景。
 
  到了外灘,人潮只有越來越多,只見與黃浦江平行的中山路是擠得水洩不通,人潮車潮互不相讓,太恐怖了。四人勉強過中山路,來到靠河岸的黃埔公園,人潮依舊很多,在此終於能體會到「中國就是人多」!勉強照了幾張照片之後放棄開長曝光了,因為只要相機的曝光時間超過1秒鐘,馬上就會被人群給撞到,腳架也是沒什麼用處的。此時,純鎰照相居然不知道跑哪裡去了,千萬人群中哪找的到他,還好地理系的人應該不至於迷路才是。不久後我們和另一組會合,瑋臻跟著他們走去吃冰(人群中實在很熱),我和小豆則繼續沿著中山路往南,把外灘的華麗建築都照一下。
 
  外灘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,仍然是泥灘一片;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),外灘成了英國租界,英國把此處規劃成一個碼頭,並在不久後開設了第一批的洋行,諸如怡和洋行、寶順洋行、老沙遜洋行以及旗昌洋行;道光二十八年(1848)時在外灘現址構築馬路,加固堤岸,成為今日樣貌,這條路在外國人口中,至今仍被稱作Bund(堤岸、江邊道路之意)。通商之後,外灘沿岸矗立起了二十餘棟折衷主義風格的古典復興大樓,包含各個國家的樣式,也各種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揉合其中,彷彿就是個活生生的建築博覽會。我們從南京路一路向南走去,洋樓打光之後確實是十分美麗,這點倒與我在數年前來上海時並無二致。當然,看洋樓之時,也別忘了看看黃浦江對岸陸家嘴,以東方明珠電視塔為首的插天高樓。
 
  *左起上海匯豐銀行大樓、江海關大樓、交通銀行大樓。江海關大樓為匈牙利鴻達洋行所設計建造,江海關是清代始設負責對外貿易實務的行政官署,前身為市舶司,現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關,屬古典希臘建築與現代建築的折衷形式。旗昌洋行大樓為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的建築,這也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座。
 
  *外灘一景。左起上有兩根旗桿的是中國銀行大樓、綠頂的和平飯店(沙遜大廈)、較矮的兩棟分別是匯中飯店、麥加利銀行大樓,左側較高者為字林大樓,最左為台灣銀行大樓。沙遜大廈是外灘建築天際線的標準,民國初年中國銀行大樓原本規劃建造遠東最高的三十四層,但因沙遜大廈擁有者以「在英租界造房子,高度不得超過我的金字塔塔頂」為由,最後倫敦法院判決中國銀行大樓只能蓋十七層,最終也比沙遜大廈少了30公分的高度。
 
  *人潮洶湧的黃埔公園,原稱外灘公園,早年就是那個「中國人與狗不得進入的公園」。
 
  *匯豐銀行大樓,由英資公和洋行設計建造,是除了蘇格蘭銀行大樓外,全世界最大的銀行建築,採用嚴謹的新古典主義立面構圖,外觀上可以明顯看出新古典主義的橫縱三段式劃分。正中為穹頂,穹頂基座為仿希臘神殿的三角形山花,再下為六根貫通二至四層的愛奧尼亞式立柱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利用該大樓作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,因此又稱市府大樓。至今仍被譽為中國境內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最高傑作。
 
  *電報大樓,由英資通和洋行建造。
 
  *中國通商銀行大樓,建築風格為仿哥德式市政廳式樣。頂部有一排尖頂為其特色。
 
  *日清大樓,建築立面為明顯的三段式,整體上裝飾不多,顯得樸素而穩重,現作為高級餐廳使用。
 
  *有利大樓,仿文藝復興建築風格,立面三段式構圖,均衡對稱,但立面裝飾多處採用豪華的巴洛克風格的旋渦型圖案。轉角處頂部設計了一個塔亭,頂端有球形圓頂,正門因外灘方向過窄,因此特別設置於路口處。
 
  *上海總會大樓,建築立面為三段式處理,2—3層中部有6根愛奧尼柱式的石柱,頂端各設置了巴洛克式的風亭,細部雕刻細膩優美。
 
  *上海亞細亞大樓,建築風格整體上屬於新古典主義式樣,立面構圖規整,正面有愛奧尼柱式的4根石柱,但在入口處設計了巴洛克風格的裝飾。亞細亞大樓是外灘建築群中,最南邊的一棟樓。
 
  離開亞細亞大樓,我和小豆繞了一大圈回到地鐵南京路站,要特別注意的是,上海地鐵每一線、每一天的收班時間都不一樣,一定要先搞清楚,免得在收班時,地鐵站可是會像世界大戰一樣的混亂!我和小豆也歷經了一番搏鬥,包括兇猛的插隊,才得以順利進入地鐵站的。
 
  折騰了一晚,第二天我們還要起個大早,到豫園商城一帶看看。豫園是一個中國傳統園林建築,始建於明嘉靖38年(1559年)至明萬曆5年(1577年),占地達七十餘畝,但在戰亂過後僅存今日所見的三十餘畝,是外國人到上海旅遊時,絕對不會錯過的景點。現在的豫園周邊則依其意象,設立了集中式的攤販市場、開放式的商城等,並延伸至上海城隍廟。我們先去逛了一下集中市場,裡面賣了各式各樣生活用品或藝品,價格不貴,但只要走出集中市場,價格就會突然飆高。在豫園商城區域中,我們並沒有逛什麼店,就只是走走而已,最後決定先去嚐嚐名聞遐邇的「南翔小籠包」,先吃了一個大湯包,然後再四個人合吃一籠蟹粉小籠,吃習慣台灣口味的我必須說,整體來說還是台灣小籠包好吃(尤其是皮),但是南翔小籠包裡面的湯汁是真的挺鮮美的。
 
  *豫園商城一景。
 
  *請小豆示範一下蟹黃湯包的吃(喝)法,小心很燙。
 
  *蟹粉小籠,咬開來是好吃的內餡。
 
  *南翔小籠包,其實招牌寫的是饅頭店。
 
  吃完小籠包,發現排隊進入豫園參觀的遊客實在太多了,所以只好作罷不進去了(畢竟看過正統蘇州園林之後,其他園林也沒特別一定要看)。我們穿過豫園商城,並在一旁的住宅區街道晃了一下,最後停留在上海城隍廟與其他人集合。上海城隍廟在明朝由原金山神廟改建而成。城隍廟內供奉有三位城隍,分別是霍光、秦裕伯和陳化成,由於連進去參拜都要買門票,我個人是不願意掏錢的,所以只在外頭看了一下。
 
  *豫園商城旁的小巷弄,衣服掛到巷弄上頭是傳統上海的特色!
 
  *城隍廟前有旗杆與照壁,應是後來興建的。
 
  *城隍廟口,被夾在豫園商城之間。
 
  *廟口石獅,很有動感。
 
  *入口處,要在這裡買票。
 
  *城隍廟都會有的算盤,算盡人生是非善惡。
 
  *城隍廟主體,有這麼多人買門票去拜拜啊?
 
  上海周邊我們就逛到這裡為止,其實附近還有不少地方可以去,但我實在很害怕人多的地方,偏偏上海處處都是人,下次各位如果有機會,或許也可以體驗一下,什麼叫做人擠人,什麼叫做人山人海吧。最後,補上一張外灘附近的地圖。
 
  *白色線為南京路,紅色線為中山路(外灘),豫園商城與上海城隍廟在地圖下方,陸家嘴則在黃浦江東岸。
 
--------------------備註‧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 
一、參考資料